2019级博士研究生《语言学前沿》第二讲

时间:2019-11-26浏览:281

2019级博士研究生《语言学前沿》第二讲


主讲人:吴平教授

主持人:李佐文教授

主 题:基于形式语义理论的“都”的解释和“使”字句的分析

时 间:2019年11月29日(周五)上午8:30 - 12:00

地 点:1#205

主讲人介绍:


吴平,男,博士,浙江省慈溪市人,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教育部备案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9年),美国富布莱特驻校教授(2012年), 日本JSPS研究学者。

研究领域:对比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方向:汉外语言文化对比、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代表性专著荣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09年)和第一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奖二等奖(2010年),已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和北京市哲学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已在CSSCI来源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作为第一署名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主讲内容:讲解基于形式语义理论的两个研究案例。第一部分从语义与语用两个层面考察了“都”的性质并试图做出一致性的解释:“都”的基本性质是集合间的算子,“都”的功能是把它关联的句法成分所构成的集合映射到一个多元素的集合上。在语义层面,“都”关联表复数量的句法成分,并把该成分映射到一个全称量集合上,“都”表示全称量。在语用层面,“都”关联表单数义或类指义的句法成分,并把该成分映射到说话人的主观性多元素集合上,“都”表示主观极量,并由此传递说话人的某种语气。第二部分讨论“使”字句的事件结构是由表致使关系的和表描述结果的两个原子事件组成。前一个事件中的谓词“使”不但决定了该事件的致使性质,而且使得“使”字句的整个句式表示的是致使性质的事件结构。“使”字在事件结构中可以有颗粒度或粗或细两种描写方式,前者强调对“使”字语义的概括性,后者突出“使”字的词汇特征。实际书面语语料中出现的“使”字句能够归纳为两种基本句法格式,但是这种格式可以在语义上一致性处理作表致使的事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