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院
  • 中传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中心

专硕生导师崔蕴鹏老师答“专硕五问”

发布者:王晓云发布时间:2021-09-19浏览次数:546

专硕生导师崔蕴鹏老师答“专硕五问”


20207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生培养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都已经今非昔比的当下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加契合社会需求,更加关注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我校于去年8月启动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确立了“分类培养、分别成才的原则,构建不同类型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标准教育模式,制定多元化毕业标准,还原专硕生培养本质以期更加精准、有效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而一直以来,大家对于专硕生的学习存在诸多疑问:专硕就不用看书了吗?专硕照着片单”“阅片就行吗?专硕接项目做就可以了吗?专硕就不写论文了?专硕创作可以“肆意表达”吗?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共同的问题:专硕学习比学硕学习更浅薄吗?或者说,专硕就离学术研究更远吗?

值此新生入学之际,研究生院学位与导师管理办公室就专硕生学习中的这些常见问题采访了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专硕生导师崔蕴鹏老师。他从导师角度对这几个关键疑问做出解答,为专硕新生提出了学业规划建议。


 专硕五问”之一:“专硕生就不用看书了吗?”

作为专硕生导师,崔蕴鹏老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当然要看书,而且这个书不仅仅是研究生基础文献目录内的书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还需要注意人文社会、传媒艺术、创作理论、手法经验、前沿探索等各种类别的书籍。”

人文社会类理论作为基础性理论,对于学硕和专硕都同等重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合格硕士培养的基础性工程。根据传媒相关专业需要,传媒艺术类相关书籍、文献也是传媒专业专硕生的必读书目。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更高质量创作创新的保证。崔老师提到,创作理论、创作范式、创作文化等的文献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创作,感悟创作。同时,起到同等作用的还有一些业界前辈或者一线工作者的手法、经验等的分享总结之作。

此外,崔老师也补充了一些专硕生应当阅读的其他文献类别。“专业领域前沿研究成果也是阅读中的重要部分,是帮助学生掌握业界、学界最新动态的重要途径”。同时,他还提出“我们的创作并不是在重复前人的实践,而是要在媒体发展更新的基础上进行更前沿的探索。这是区分研究生层次创作者和普通创作者之间的关键。”

根据崔老师的解答,可以说:专硕不仅需要看书,还需要阅读更丰富、更多类型、更专业的书籍及文章。


 “专硕五问”之二:“专硕生照着片单’‘阅片就可以吗?”

大家都知道,专硕生培养十分看重阅片量。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专硕照着片单来“阅片可以

崔老师首先强调,提升阅片量不等于囫囵吞枣、来者不拒。“需要建立有针对性的,系统性阅片和研究方式来更好的理解作品、把握作品。比如普通观众看《黑客帝国》就是看《黑客帝国》,但从创作者、研究者角度出发,就需要同时阅读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整个电影的文化。”这里崔老师也给出了一些阅片线索,比如可以以地区、时期、类型等为线索以表现形式或技术特色为线索以欣赏方式或媒体形态为线索等等。通过这样的研究性的看片,我相信大家除了感受到这种影片或者是作品的艺术的感染力之外,一定还没有独特的观察,还能形成你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些就已经是学术研究领域的事情了。


 “专硕五问”之三:“专硕生接项目做就可以了吗?”

参与项目制作、积累经验、产出作品、锻炼实践能力当然是专硕学生学业规划里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否意味专硕生只需要埋头做项目就可以了呢?

崔老师认为,“做项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项目中学习、锻炼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表达、协作等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是宝贵的成长”。同时崔蕴鹏老师还强调学生要在项目中培养观察、积累能力。“大家一定要保留一个高于我们创作的目光去俯视我们的创作项目,千万不要疲于应对甲方提出的各种要求”,要跳出作品去俯视作品,审视作品。在实践中观察、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风格,确定自己的创作理念,最终服务于自己的原创作品产出。

比起参与导师或者商业的项目,“原创作品虽然更艰难,但无法替代”。对于原创作品,崔老师将之看作专硕生的思维表达和理念展示。他提出,“学术思维和理念的体现不一定是文字,作品同样可以为创作者的思维发声。”


 专硕五问”之四:“专硕生就不用写论文了吗?”

当问到大概是所有专硕生及准备报考专硕的同学们最关心这一问题时,崔老师首先点破了一个常见误区,那就是论文和作品它们“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深刻思维、深刻研究的两种不同的体现和成果形式。”

 “确实并不是所有专硕专业都有学术论文写作要求,但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是身为硕士研究生所应当必备的基本素养,这一点上并无学硕、专硕之分”。同时,崔老师也强调,学术论文产出并不是压力,而应当是一种权力,是身为研究生所具有的选择的权力。“不写论文并不意味着放弃我们的科学思维,放弃我们的研究方法,放弃使用学术语言去总结、调查、升华研究成果的这样一个巨大的权力”。身为专硕生应当学会“用学术思维整理和验证你的发现,用学术研究总结和提升你的创作,用学术语言固化和推广你的成果”。

 “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复合。”崔蕴鹏老师引用福楼拜的这句名言来向我们说明理论和作品的关系。他认为,研究生阶段正是这个科学和艺术重新“握手”的山顶。作品制作中的发现,经过整合,辅以逻辑化的表达,就会产出优秀的学术成果。“我们的创作不只是一个一过性的,或者是一个以只是看到最后最终作品的过程”,过程中的种种心得和感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创作者的最鲜活、生动的一种学术成果,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通过培养使用学术语言去固化和推广一个成果的能力,“可以说是对我们的成果的总结和推广的必经之路”,这也是身为传媒学子的优势所在。


 专硕五问”之五:“专硕创作是否可以肆意表达’?

对于这个问题,崔老师先肯定了创作者拥有表达的权利。“作品本身就应当是创作者自我的展现和表达,自由表达当然也是我们的权利。”他也补充道:“但既然到了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深造阶段,尤其在传媒大学,就对我们的表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首先就是要寻找自我表达与媒体表达的平衡点。互联网上很流行的一句话叫:“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这看似无奈的自嘲对于传媒学子来说,却是值得思考的方向。作品质量和传播效果的二者兼得,是我们身为传媒人需要努力的方向。优秀的作品不一定只能孤芳自赏,高处不胜寒。艺术价值和传播效果之间也并非是二元对立。如何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探索艺术价值与传播价值的契合点,让作品效果更上一层楼,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上下而求索”。

其次,崔老师提到,研究生阶段的创作“一定不是重复前人已经走的道路,也不是遵循陈旧的方式去表达,而是要积极探索并实验我们媒体艺术的新的形态。”更重要的是,“用我们最新的媒体技术讲好中国故事,也是我们身为媒体人的使命”。

访最后,崔蕴鹏老师也表达了对2021级新生的期待和祝福:期待他们用作品说话,祝福他们“心中有美,眼中有景,手中的相机有电”。


总结:“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在顶峰的握手”

通过崔老师对这“专硕五问”的解答可以看出,专硕生的培养并不简单,申请专硕学位也并非是什么捷径。

专硕与学硕的培养殊途同归,二者在具体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考核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共同目标都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科学与艺术的本质和使命都是从杂乱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就像崔蕴鹏老师所引用的福楼拜的名言所说的那样,“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复合”。我校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确立了专硕生与学硕生遵循“分类培养、分别成才”的原则,而两类研究生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出符合社会期待和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广大专硕生们不但不能放松对自己的学业要求,反而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专业型硕士学位的特点,更加精准地对接专业学位各项标准要求,珍惜在中传学习、成长的珍贵时光,使自己成为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高层次传媒人才!

记者:张磊 余毛毛

编辑:周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