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3月18号周五上午9点
地点:中国传媒大学1号楼209教室
主讲教师:刘雪岚
主题:文学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
刘雪岚简介:
刘雪岚,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论及英美文学作品和理论。1998年曾获加拿大政府的“加拿大研究特别奖”的资助,赴加进行学术访问。2000年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英国剑桥大学英文系访学一年,研究英美文学思想史。代表作品:《多丽丝·莱辛和她的<金色笔记>》,《莱昂内尔·特里林批评思想研究》等。
[1]《多丽丝·莱辛和她的<金色笔记>》,载《英国小说研究卷四:现代主义之后:写实与实验。1945——,陆建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2]《‘丧钟为谁而鸣’——论托马斯·品钦对熵定律的应用》《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2期。
[3]《俄狄帕的当代荒原历险记——试论托马斯·品钦对追寻叙事模式的运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2期。
[4]《溯本求源问“精神——由“西方人文主义”引发的几点思考》载《外国文学与人文精神—1997年全国外国文学教学年会论文集》,赖干坚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
[5]《回顾伟大的传统——弗·雷·利维斯的启示》,《外国文学》,1999年5期。
[6]《托马斯·品钦的奇谲世界——兼谈其短篇小说<熵>》,《外国文学》,2000年2期。
[7]《追寻死亡与再生的彩虹——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解读》载《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作品评介集》,吴冰,郭栖庆主编,北京外研社,2001年9月。
[8]《菲利普·罗斯: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1期。
[9]《福克纳是如何炼成的》,《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2期。
[10]《燕卜荪的前半生》,《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3期。
[11]《愉悦的力量》,《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4期。
[12]《“十五”期间美国诗歌、戏剧研究综述》,《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3期。
[13]《威尔逊的新传记》,《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1期。
[14]《Good Luck,品钦》,《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3期。
[15] 《“道德现实主义”的想象——解读莱昂内尔·特里林的小说创作》,《世界文学》,2007年4期。
[16]《多丽丝·莱辛:超越女权》,《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1期。
[17]《文坛隐士的“觉醒”——评品钦新作<抵抗白昼>》,《译林》,2008年1期。
[18]《多丽丝·莱辛:超越女性经验的叙述》,《世界文学》,2008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