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潘剑平 先生
讲座主持人:戴志强 教授
主题:科技条件下的书画艺术品高仿真复制及其鉴别
时间: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下午13:30---16:00
地点:中国传媒大学 南1教学楼-204#教室
主讲人简介:潘剑平,艺术品信息化专家、雅昌文化集团副总裁。
讲座内容:1.书画艺术品复制的历史回顾
2.科技条件下书画高仿真技术及应用
3.工业书画复制品的鉴定及其意义
内容简介:
书画艺术品的仿制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曾命多为大臣临摹仿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现在流传于世的也是武则天时期专事仿制名书画的御用工匠冯承素的“杰作”,史称“神龙本”。其后,历代都有能工巧匠,甚至大画家以仿制名书画为生,或者为提高声望、技艺而为。当今珍藏于博物馆,被世人视为珍宝的很多件古代书画,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及王羲之的绝大多数书法作品都被确定为后人的仿品,但它们仍然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清末民初,通过人工手段仿制古画,以高价出售骗取钱财的行当便已屡见不鲜。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行业更是有了“日新月异的进步”。恰恰此时人们又把艺术品当作了投资的好去处,可一不留神,买了高科技手段复制的工业品,如之奈何?
当然科技手段不止助推复制的进步,这里没有使用“造假”一词,因为复制是个中性的行为,它有传播和推广艺术好的一面,但同时也有赝品蒙人坏的一面,关键是看目的。俗话说的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技能助推造假,也能提升识假。在这一造一识间,既看到了人性的善恶,也看到了大道的中庸。
讲座以中国书画艺术品的复制和鉴别的科技运用为线索,为同学们介绍当前包括材料、光学、IT等各种科技成果在艺术领域乃至文化产业的应用和趋势,使大家对当前科技和文化结合的情况有所了解,同时对未来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