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方法的演进轨迹及其启示
演讲者:孙家洲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史学会副会长
讲座时间:2013年3月26日周二下午 14:00—17:00
主持人:苗棣教授
助 教:哈澍 毕啸南(电子邮件:christineha0125@sina.com bixiaonanjn@126.com)
地 点:48#B603
内容简介:
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致力于探讨史学方法的演进轨迹,力图勾勒出史学方法的演进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关联。演讲者认可如下观点:20世纪中国史研究,与中国民族的现代命运息息相关。它的每一脉动都与中国的变化节奏相契合。面对现代化挑战的压力,重新认识中国,关注中国社会的走向,成为一个突出的主题。在这种主旋律下,历史学家的应答,呈现出多元选择的复杂格局。现在大家所习称的“西化”、“民族本位”以及“中西会通(或中体西用)”等等思想路径,都不同程度地转换为历史学家对本国史考量的观照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史学是从整体上反省和检讨中国全部历史,探索中国发展前途的现代思想运动的一部分。
作为具体的历史学方法,将重点介绍如下几个方面:
1、清代“朴学”的历史遗产
2、“新汉学”与“新史学”的源流及其特点
3、顾颉刚与“古史辨”学派及其影响(下及“走出疑古时代”口号及其争议)
4、傅斯年与“史料学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贡献)
5、王国维与“二重证据法”
6、从“三重证据法”到“多学科结合研究法”
7、邓广铭的“四把钥匙”
8、文化人类学理论的导入及其引发的巨大影响
9、现代“新史学”与社会史、文化史研究再开新局
10、在“国学”复兴的背景之下出现的“回归本土”的学术理念
推荐书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王学典 陈峰:《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杨念群,黄兴涛,毛丹 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版。
推荐论文:
1、《新史学》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nshixue)
2、王学典:《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史学月刊》2008年第6期。